首页 
 学院概况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专业建设 
 教学工作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党群工作 
 学生工作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成果>>正文

    国家“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故事 黑龙江(一 — 四卷)》全集出版

    2025-11-05 任金凤 

    国家“十四五”规划工程项目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故事 黑龙江(一 — 四卷)》全集出版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是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及中宣部“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之一。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我校文学院郭崇林教授担任主编的黑龙江故事一 — 四卷,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全集出版。

     

    正如中国文联出版社“书讯”所介绍的:黑龙江大地的文化积淀深厚且多元,从几千万年前的恐龙化石和2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到1万多年前新石器“新开流”文化遗址和4000-6000年左右的“昂昂溪”、“莺歌岭”文化遗址;从商、周时期逐渐形成的肃慎、秽貊、东胡三大族系,到扶余人建立黑龙江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唐代册封载誉史籍的“海东盛国”“上京龙泉府”,到女真人建立的“五国部”和金代“上京会宁府”;从元代的开元路移民屯田、修筑驿道,到明代的“太祖北征”;从清代的“京旗移垦”“开禁放荒”,到“中东铁路”和“东方小巴黎”;从黑龙江将军抗俄、“东北抗联”抗日到“十月革命”传入中国、打通“红色通道”;从解放战争的东北根据地,到十万官兵开发北大荒、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纵观黑龙江的文明、历史发展,特别是生产、生活、社会、仪礼、文艺、信仰等民俗文化,主要依托于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的口传心授得以承传、发展。

     

    在朴素的价值观、苦乐观、时政观和历史评价中,民间叙事构建出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生动形象而又“裨益史征”的社会文化发展史;从而在东北三省一区中,呈现出黑龙江独有的原始采集、渔捞、狩猎、游牧、畜牧、农耕、稻作不同的文明历史遗迹。在黑龙江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多民族民众衍生滋长着“黑龙江流域文明”,执着传承着“民族之魂、文化之根”,默默地为“北大荒不荒”作证。可以说,无论是生产劳动的协调与经验传承,还是生活知识及道德伦常的教化;无论是人生仪礼和生命意义的引发,还是岁时节日与生活情趣的激发;无论是民间民族风情与民众世俗生活,还是原始萨满信仰与朴素的生态世界观……林林总总的民俗文化无不在民间叙事中丰富而生动地展现——民间口头传统由此成为地方民俗文化传统的最忠实的载体和最本质的象征。

     

    又如主编郭崇林教授所说:黑龙江民间故事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生态—生产—生活—生命”文化结构的多元性。以山林狩猎生活为背景的满族和鄂伦春族故事,以草原游牧畜牧生活为背景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故事,以江河渔捞生活为背景的赫哲族故事,以农耕稻作生活为背景的汉族、朝鲜族和部分满族故事,无不各具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这里包容了不同时代、多民族风格迥异的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文化习俗、民间信仰、语言特色,不同的艺术空间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五彩缤纷的幻想天地,也使得黑龙江省的民间故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整体状貌。

     

    民间叙事与口头传统堪称是一部包括哲学、历史、伦理、民俗的民间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讲述民间故事曾经是无法取代的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是广大民众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着力还原民间文学的本真形态,忠实保持各民族作品原文意蕴,在内容、形式、类型等方面力求反映出多民族风格和口承文化传统特点。《大系》按照科学性、广泛性、地域性、代表性原则,精心编纂出具有民间文化传统精神和当代人文意识的优秀作品文库,以期充分体现其民间传统生活的“活化石”、民间文学的艺术魅力及其文化意义,在充分体现记录文本的学术价值的同时,让传统民间故事焕发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命活力。

     

    黑龙江四卷立体呈现了该地区民间故事的整体风貌,集中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全书秉承资料、学术价值并重的原则,体现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具有较高的资料、文学和学术价值。我们也热切地期待,在厚重的代表性阶段成果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组建学术科研团队,强化民间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打造文化传承与文明实践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在民间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乡土文化校本教材”“进大中小幼校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其进社区、进景区、进媒体、进研学。通过撷取民间口头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及民间音乐舞蹈、工艺美术精华,制作系列绘画读本、编创动漫影视作品,发挥传统文化教化和文化创意启蒙功能。也可以通过提取博大精深的母题、意象、情结、主题,通过主流新媒体和网络平台打造系列文化专题节目,积极引导建设现代文明新形态。更可以通过打造不同区域和民族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大型音乐歌舞驻场演出以及文化主题公园和民俗风情园,促进民间口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旅、文创产业的有机融合。对我院形成东北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在整合学术资源,打造特色研究品牌上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撰稿:任金凤

    一审:谭雨欣

    二审:刘春玲

    三审:赵丽

    下一条:文学院2024科研成果